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8的文章

讀paper完碎碎念 —女人的能力?男人的能力?女人的事?男人的事?

每次在針灸的時候都分外的平靜,靜靜的躺在床上,觀察手上的針,動一動手感受到哪裡會痠,這邊痠那邊痠然後臉一揪覺得身體很有趣(?) 今天躺在床上想到的不是炙燒鮭魚肚,是上禮拜和老師討論到的產前教育,和常被醫療主體視為化外之民的準父親。 社會結構中男性和女性大都使用二分法,用霸權陽剛來建構男性的角色,因此男性本身也會期待或被期待,在婦女生產過程中依然冷靜、強壯、有能力採取行動,但實際上當男性進入女性的生產情境中,傳統的性別秩序顛倒了,女性才是生產的中心,心目中傳統「男性」的地位被削弱了。 在產房中 ,他們對生產過程沒有任何權力或控制 ,對女性和醫療專業人員而言 ,他們更是只能當一個順從的角色。 此外,例如準父親看到準母親經歷疼痛的痛苦 ,他們沒有被準備好要如何參與生產及提供有效的支持 ,所有情境都與霸權陽剛之氣的理想相左,準父親可能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 ,並盡最大努力維持堅強的形象 ,他們想表現他們能提供支持 ,同時也能扮演他們的性別角色。 可是 ,這種情況是難以維持的,這常讓他們感覺很挫敗。 難道,不能讓「人」就僅僅是當「人」嗎? 就是沒有所謂男人的男人,只有稱為「男人」的「人」,很像繞口令我知道,同樣這段話,我也想自我提醒著沒有所謂的醫療人員的醫療人員,醫療人員也應該只是「人」,不管在哪個場域中,仍然能彼此尊重,沒有地位之差,高低之分,單單因為他是個「人」我就尊重他,而且幫助他成為他即將擁有的身份。 準父親的角色,一樣該被賦權,在懷孕、生產、育兒階段該被尊重,他——不只是孩子的爸爸、精子提供者、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人」。 怎麼去強化一個人的動能,就是讓他認識自己的「身份」,尊重他更甚於他尊重自己,喚醒他原本就有的尊貴,而使他也能因此珍重他身邊的人 引用文獻 Connell, R. W. (2003). Gender and power. Oxford, UK: Polity Press. Connell, R. W. (2005). Masculinitie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看研究—你吃什麼,寶寶就吃什麼

題目: Duration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may be related to eating behaviour and dietary intake in obesity prone normal weight young children  收錄於PLoS ONE 內容簡短摘要: 在西方國家2-4歲的兒童中,有20-50%的孩子有挑食的情形,因挑食的行為,在成長過程中有較差的用餐品質,不喜歡吃蔬菜水果、攝取過量含糖飲料和食物,而這樣的行為有極大部分,會繼續延續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影響到將來的體重,造成肥胖或過重的風險。 對於健康飲食攝取的行為,其實從出生後第一道食物就開始奠定,過往有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以純母乳哺餵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較少挑食,因為透過母乳,就已經接觸到多樣化的食物,對於食物、氣味的熟悉度更甚,進而銜接一般飲食是更為容易。 而這篇研究,以不同的研究設計,探討哺餵時間長短對幼童攝食行為的影響,藉以發掘目前是正常體重,但將來有可能成為過重孩童的危險因子,簡言之,在這個世代研究中,收集寶寶從出生到二到六歲間的飲食習慣紀錄。 得到的研究結果發現,持續吃母乳至6-10個月的嬰兒,在兒童期每日攝取的蔬菜量高於僅在頭個月吃母乳的嬰兒,而在嬰兒時期至少吃4-5個月母乳,其在幼兒期發生挑食的情形,也比僅在在頭個月吃母乳的嬰兒比例還低。 這項研究結果可以推論,純母乳哺餵持續的時間,對於將來兒童期的挑食是有影響的,能夠持續哺餵母乳至少六個月,如WHO的建議,有助於促進兒童將來有較好的飲食習慣,對蔬菜水果有更高的接受度,減少孩童的肥胖危險因子。 助產師婉瑜心底的謎之音: 嗯~這正是所謂言教,不如「身」教啊~在和孩子追來追去吃青菜之前,好的攝食行為和飲食習慣,讓ㄋ ㄟ ㄋ ㄟ 來教吧

【陪產員與助產師一樣嗎?】

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 —認識你自己 μηδεν αγαν —凡事不過份 刻在Delphi神廟上的三段箴言中,最近我心的兩句(當然另一句也很棒啦),在助產師的工作中,一次一次的謙卑回到尊重身體,認識自己的有限,並以敬佩不同專業的心與他人合作。 說是兩句,但合併成一句一起體會是很可以的,既是認識自己,才能知道凡事不過份,而「不過份」的態度才是專業,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正是在助產工作中維繫母嬰安全的重要關鍵。 究竟,陪產員、產房護理師、婦產科專科護理師、助產師與婦產科醫師之間有些什麼差異,以我的知識所及,我想先定位出彼此之間的不同。 陪產員—與後四者相比,是沒有通過考試院高等專業技術人員考試、民間自行認證的照顧者,較似照顧服務員,所以不能介入任何的醫療處置與判斷!不論通過哪一個國家,公家或私人的訓練都一樣,陪產員的角色在台灣或說中華民國的法律之下,能做的就是陪伴與促進身心舒適。 產房護理師、婦產科專科護理師、助產師—在台灣的教育中,三者的共同之處是,必然有護理師執照。 產房護理師正如字面之意,大多沒有異議。 婦產科專科護理師必須在有臨床經驗後,經過專科護理師訓練,累計一定程度的實習及上課時數,通過專科護理師的國家考試(學科跟臨床評估考試)後才能取得證照。 助產師則是除了有護理師證照外,還需經過助產學校實習修業完整(兩年+648小時實習時數),經過產師國家考試後才能取得。 在國際上與國內的助產師教育中,將助產師的定位較似專科護理師(Advanced Practice Nurse),在研究所的科目也多以Nurse-Midwifery來定位,與專科護理師之間,彼此就專業上分工合作,身邊的婦產科專師學姊,在我眼中各個如神啊~ 我沒有辦法把生產說得很簡單,即便再多溫柔,我也把自己的職業身份視做「醫療人員」謹慎而自持,因為本來就是女人自己把孩子生下來的,所以助產師所要做最重要的事,就是從懷孕期間到產後分辨危險情境,並幫助提早發現或是免除危險。 婦產科醫師和助產師之間更是良好的夥伴,仰賴婦產科醫師的協助,婦產科醫師也信任我們的能力,在產婦和婦產科醫師之間,用助產師的專業,一起醞釀出更好的產科照護,在高危險的產婦中,從懷孕間即能被發覺,依舊能由助產師提供產前教育等初級照護,又婦產科醫師提供專業...

Oxytocin第一至四章

「阿姨,音樂」、「阿姨,抱」 這是小桃子見到我最常有的兩個反應,讀書會前一天,小桃在一旁聽著海草舞,我啃著指定閱讀Oxytocin的篇章,小桃突然對著手機說「不要不要」,然後指著我的書說「這個」,我從前言瑪莉亞抱著小耶穌喝奶的照片說起,到觸發催產素(我就是直接說催產素),還有大腦的各個部位運作,母乳男童和我一起坐在地上,聽得煞有其事。 這個月的閱讀進度是一到四章,介紹Oxytocin的結構在人體大腦、神經、內分泌簡單明暸的overview,雖然有些知識已經先備,但讀起來還是有些觸動。 Oxytocin 我們稱為催產素,它的作用的確可以催「產」,但也不僅僅是催產,可以釋放壓力,成為正向的驅力,我很喜歡嘉黛的比喻,腎上腺素在我們有壓力的時候出現,觸發fight or flight的反應,好比想到交報告的死線就在明天,遇到火災背起冰箱的壓力會引發超能力,但沒人會希望他再來一次,見到喜歡的女生要告白的小鹿亂撞,其實是一樣的壓力荷爾蒙,為什麼會感覺到喜悅,那正是因著Oxytocin的介入。 因此在孕產育兒階段,觸發Oxytocin更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要如何天然的觸發Oxytocin方法很原始,也別無他法,就是「撫觸」,媽媽寶寶在出生剎那的肌膚接觸,第一次和心愛的人牽手,好友之間的擁抱,都可以透過敏感的肌膚傳遞到大腦,從下視丘釋放出Oxytocin,它可以讓你感受到愛、面對生活的勇氣,持續下去的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在待產過程間醫護人員及家人的持續陪伴很重要,不是坐在一旁的陪伴,而是持續的撫觸,讓Oxytocin釋放,從大腦到全身幫助產婦在生產中持續維持愛的訊號,使漫長的路途,不只有苦勞。 以我的天然人來說,我並不是一個喜歡親密接觸的人,但妹妹恰恰與我相反,每次見面就是巴住,騎機車坐在後座,還要用大腿跟手臂抱緊處理我的那種,「不要弄我」「我愛的語言就是肌膚接觸,這樣會讓我感受到愛」,以前都覺得妹妹胡說,現在看起來的確很有一番道理。 一邊學習,一邊倒空,什麼時候可以像個孩子一樣,回到最單純的狀態,面對自己的需要,感受Oxytocin,在需要的時候,也自然的講出「阿姨,抱」,反而是我們該回頭向他們學習的道理吧。 抱吧。 抱抱自己,抱抱孩子,抱抱心愛的人,讓Oxytocin使你們更親近

產前教育——進化吧!神隊友!

微啞著嗓上完今天的產前教育,看到準爸爸一撇初次上課是羞澀的冷面笑將,這次更顯得神采奕奕,練習跳慢舞時,我說「兩個人之間就像跳華爾滋一樣,有規律,但又輕鬆的步伐,帶動著骨盆...」他冷不防一句「那跳恰恰可以嗎?」,你老婆說可以,我真的什麼都可以 說真的,我好期待,不是期待看到臨盆產婦與先生跳恰恰(是也蠻期待的),更是看到一個被支持鼓勵、參與在產前教育中的準爸爸,在整個孕產過程中,演化成將來育兒家庭中最強健可靠的隊友。 會用「演化」就是這樣的過程不會一蹴可幾,產前教育不是為了訓練一個將來會泡奶、換尿布的「人」,除了灌輸知識和責任以外,更是要理解男人和女人轉為親職的過程有多不同,藉由引導,讓他也成為孕產過程中的主角男一號,讓父親的形象在他心中發芽。 產科護理學理論學家Dr. Reva Rubin在1967年提出母性角色任務理論(Maternal Role Attainment Theory),他的學生Dr. Ramona Mercer在1995年以他的立論為繼而研究成為母親的歷程(Becoming a mother),相關轉成母職(transition to motherhood)的研究至今前仆後繼,相形之下,如何轉為父職的研究真的就少了許多。 1950年代開始「去醫院生產」成了普遍現象以後,也使得生產不再是伴侶間可以共享的經驗,以電視文化傳媒的散播,大多的先生剩下的只有「燒水」的功能(電視都這樣演的),但,真的只能這樣嗎? 當然不只有這樣,願我們現在的努力,能真正造福這一代,更影響下一代的孕、產、育兒、家庭觀,讓生育不再是一個人的事,是全家的事,是好孕的事。 「今天先生上完課說,感覺有團隊一起陪產,挺好的!!」

陪產筆記——嗨!好孕一號

生命的可歌可敬——關於一個家庭的齊心協力 剛過去端午節不遠,以龍舟賽的概念來說,一艘船上載著八個人,要能順利前進,需要先有一番訓練,配上吆喝擊鼓,才能同步划槳,稍有偏斜,不是打轉就是打翻。 這回,我上的船,同樣有八個人,在一片靜謐之下,倚著充氣的水池,堅定著我心的感受就是「齊心協力」,我沒料想過這艘載起生命的船能夠如此巧妙和諧,不需要一點聲響,就呼應著彼此的需求,是愛吧,只有愛才有辦法輕手調度著一切,而被愛充滿的身體,不只能感受大,更能對微小的變化誠服。 雅雯總是向著我們說「謝謝你們照顧我」不論是對著先生、長子、助產師嘉黛或是我,我聆聽著她對自己的身體與周邊的人發出的訊號,輕柔著聲軟和的說,配上嘉黛靈巧的手指在背上爬,細細的感受這一刻的氛圍,哎呀,我還真是粗手粗腳呢,哎呀,急診人就是喜歡快狠準啊(啊不牽拖急診人,我是說我),哎呀,我也跪坐下來感受一下好了。 即便從事助產幾些日子,時不時仍會有(不)被頭腦控制的反射行為出現,我必須很坦白的說,我的身體,與我的心依然在學習中,即便妹妹說自從姊姊學了助產以後,好像邢素蘭face off(?)一樣,變得有耐心、母愛爆發,但我知道,我所能乘載的還遠遠不夠。 「我感受到她的頭在轉」生產完後,我們在沙發上聊著剛剛的生產經驗,「你們沒有人轉她嗎?所以是她自己轉的嗎?」,沒錯,「是Aina自己轉的喔,他為自己喬好一個最適合的位置」,我們沒有人的手碰到他,先生的手只有預備著準備接起來而已,何等細微的感受,課本上說的生產機轉,由產婦的主觀體驗說出來,更是活靈活現呢,「生產經驗」真的是要透過生產「經」、「驗」才會知道他的奧妙吧。 我很感謝我在這艘船上,不論是志貞的產前教育準備,亦或是和嘉黛一起生產上陣,與這個家庭划起的是生命,卻有如扁舟一樣輕盈,4130g的嬰孩,我們同去的路卻不波濤,看著你們羽碎的步伐,不是提槍上陣的沈重,好似郊遊、好似玩耍,有重量,但因著彼此承擔而能共度彼岸,真是何等美好的體驗,對我,這個依然如新生一般的助產師,上了甜蜜的一課。 最後的最後,謝謝小Aina,不知道對於你小小的身軀,在整整七個小時的歷程裡(助產師阿姨待在你家的時間),你感受到了什麼,阿姨只想告訴你,你很特別,是帶著祝福來到這世界的,謝謝你照顧我們。 你是我們很多人的第一次,婉瑜阿姨我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