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兩年多前剛讀助產系時,閱讀Barbara Harper著《溫柔生產:充滿愛與能量的美妙誕生》的讀後心得前三分之一,整篇文的起承轉合中當然包括了一些悲傷的故事(所以先po前三分之一),對於急診護理背景的我,如何從快速醫療介入、醫護主導的習慣,漸漸進入助產,了解以女人為主體及等候的意義,我想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些許青澀的痕跡。 p.s 引號中的文字為引用上述該書的內文,好書值得一讀再讀,不論是醫護領域或是媽媽,呃...只要是人都可以去讀啦 「『溫柔生產』強調母親是生產過程的主體,重視母親的需求和選擇,讓母親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回與生俱來的本能和直覺,使生產過程充滿尊嚴、愛與能量,也讓每個孩子的誕生,充滿喜悅與歡樂。」 我心想這本書應該能直搗我對溫柔生產的疑惑,解答我時常有的正反兩面思辨,讓我不禁期待在閱讀旅程裡發生的激盪,希望藉此幫助我更了解助產和溫柔生產這趟「女性革命」。 生命中印象最深刻關於生產的記憶有三次,第一次是媽媽生小妹的時候,那時候我大概國小四年級,因為爸爸公司很忙,所以讓我陪著媽媽在醫院裡待產到生產,很難忘記當時媽媽被推進產房時,我一個人被留在外面的驚惶,那等待的每一刻都像是一小時一樣漫長,直到媽媽被推回病房。 因此當我讀到「溫柔生產」書中提到以家庭為中心的生產時更是心有戚戚焉, 生產本來對家庭就是相當重要的,並且富有教育意義。 書中寫到「大多數孩子只要獲得了適當的支持,那麼在媽媽生產時都會表現得相當乖巧懂事,尤其是當大家視生產為正常且自然的事件時,孩子更不會吵鬧。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曾親眼見過生產,那麼這個孩子便能從更寬廣的觀點看待生命,比那些只在照片或電影 中看過生產的孩子還要珍惜生命的意義。」,而這樣的教育意義及凝聚意識,不僅僅只是在孩子身上,同樣也發生在其他陪產者身上。 臨床中常見陪產者總是手足無措,在產婦被推進產房時,手足無措的穿戴上髮帽鞋套,等待被產房護理師喚入,進到產房裡,也只能聽命護理師及醫師,不能任意跨越雷池一步,陪產者的陪伴似乎只是一種「心意」,不能用行動來幫助產婦,只能看著她疼痛卻無法做些什麼,這樣的經歷反而會造成陪產者的無助感,但這其實非我們所樂見的。 所以當書中提到「在這充滿力量與情緒的轉變階段,產婦依賴伴侶的力量與愛,尋求伴侶的援助度過產程。許多夫妻發現分享生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