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8的文章

讀書心得—《溫柔生產:充滿愛與能量的美妙誕生》

這篇是兩年多前剛讀助產系時,閱讀Barbara Harper著《溫柔生產:充滿愛與能量的美妙誕生》的讀後心得前三分之一,整篇文的起承轉合中當然包括了一些悲傷的故事(所以先po前三分之一),對於急診護理背景的我,如何從快速醫療介入、醫護主導的習慣,漸漸進入助產,了解以女人為主體及等候的意義,我想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些許青澀的痕跡。 p.s 引號中的文字為引用上述該書的內文,好書值得一讀再讀,不論是醫護領域或是媽媽,呃...只要是人都可以去讀啦 「『溫柔生產』強調母親是生產過程的主體,重視母親的需求和選擇,讓母親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回與生俱來的本能和直覺,使生產過程充滿尊嚴、愛與能量,也讓每個孩子的誕生,充滿喜悅與歡樂。」 我心想這本書應該能直搗我對溫柔生產的疑惑,解答我時常有的正反兩面思辨,讓我不禁期待在閱讀旅程裡發生的激盪,希望藉此幫助我更了解助產和溫柔生產這趟「女性革命」。 生命中印象最深刻關於生產的記憶有三次,第一次是媽媽生小妹的時候,那時候我大概國小四年級,因為爸爸公司很忙,所以讓我陪著媽媽在醫院裡待產到生產,很難忘記當時媽媽被推進產房時,我一個人被留在外面的驚惶,那等待的每一刻都像是一小時一樣漫長,直到媽媽被推回病房。 因此當我讀到「溫柔生產」書中提到以家庭為中心的生產時更是心有戚戚焉, 生產本來對家庭就是相當重要的,並且富有教育意義。 書中寫到「大多數孩子只要獲得了適當的支持,那麼在媽媽生產時都會表現得相當乖巧懂事,尤其是當大家視生產為正常且自然的事件時,孩子更不會吵鬧。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曾親眼見過生產,那麼這個孩子便能從更寬廣的觀點看待生命,比那些只在照片或電影 中看過生產的孩子還要珍惜生命的意義。」,而這樣的教育意義及凝聚意識,不僅僅只是在孩子身上,同樣也發生在其他陪產者身上。 臨床中常見陪產者總是手足無措,在產婦被推進產房時,手足無措的穿戴上髮帽鞋套,等待被產房護理師喚入,進到產房裡,也只能聽命護理師及醫師,不能任意跨越雷池一步,陪產者的陪伴似乎只是一種「心意」,不能用行動來幫助產婦,只能看著她疼痛卻無法做些什麼,這樣的經歷反而會造成陪產者的無助感,但這其實非我們所樂見的。 所以當書中提到「在這充滿力量與情緒的轉變階段,產婦依賴伴侶的力量與愛,尋求伴侶的援助度過產程。許多夫妻發現分享生產經驗

時事—產後七小時會長什麼樣子?

你心目中的生產會是什麼樣子呢?產後七小時笑著抱著孩子走來走去到底可不可能? 無意間看到一篇網紅的評論,心裡有一點悲傷,如果要說他的經驗應該跟他的選擇有關,或許太武斷了點,但我相信一個被「善待」的產婦,絕對是有辦法也有能力,站出來直挺挺的展現自己經過生產的無比力量,這可是一份尊榮啊。 但,在台灣(也有可能不只台灣,是我孤陋寡聞),產後首要要做的,常是「災難」後的身心重建啊,在生產的過程中,婦女心裡的力量,從來沒有被empower,違背生理和地心引力的生產姿勢造成的破壞,醫療化的指令、產檯上如俎上肉,更是一段低自尊的悲慘經歷。 這樣又怎麼能站得出來呢?以生物的本能來說,應該要回到自己的巢穴,舔肚毛(?),安撫自己,告訴自己"This too, shall pass",所以當我看到評論中,或說臨床上遇上不願親子同室的產婦,我更是心疼,他們的創慟,因著被賦予母親的角色,而說不出口。 阿萍醫師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上帝不會創造孩子,來破壞媽媽的身體」,阿萍醫師真是金句王啊(迷妹上身),但這句話真是說得太好了,「繁衍」是生物的本能之一,難道「生產」會成為一個魔王關卡,要崩壞女人的身心,讓人類這個物種無法延續下去嗎。 「不會!」我所學的和我所看的,讓我可以挺著胸告訴你「不會!」,這一切的破壞,大多是從工業革命得來的習慣,大多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想要快、想要有效率、想要精準刻不容緩,於是產檯的發明可以讓醫師更容易地檢視,還可以「跳台」「連蹦」,生產是生產了,但女人呢?會陰裂傷、災難化的經驗、在產房裡,除了醫師護理師的聲音以外,產婦的角色消失了。 生物幾乎沒有躺著生產的,大多是跪趴姿或上半身直立,而產婦也不需要「控制」,他們是有能力自己生出孩子,在這個以懼怕來迎接新生喜悅的社會裡,可能會覺得我只是僥倖而已吧。 是也好,不是也罷,至少我看阿萍醫師生完的產婦連同周圍陪伴的家屬都一起被催產素催化了,我就依然相信,生產不單單只有「災難化」這個選擇而已。 生命,只能更謙卑的彎腰面對和學習(直指跪趴姿的接生),學習順勢、學習等待、學習讓生命來帶動生命。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heBritishMonarchy/photos/pcb.183